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南宁市邕江防洪大堤管理若干规定

时间:2024-07-12 06:43:19 来源: 法律资料网 作者:法律资料网 阅读:8705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南宁市邕江防洪大堤管理若干规定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


南宁市邕江防洪大堤管理若干规定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


(1992年10月28日南宁市第九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 1993年2月27日自治区第八届人大常委会第一次会议批准)

目 录

第一章 总 则
第二章 堤坝和护堤区管理
第三章 管理经费
第四章 奖 惩
第五章 附 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邕江防洪大堤的管理,确保抗洪能力,保障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条例》以及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的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南宁市邕江防洪大堤修建管理处是市水行政主管部门管理防洪堤的专门机构。负责防洪堤及其配套设施的维修以及护堤区、堤防范围内河岸、河床的养护和管理。
第三条 全市防洪抢险由市防汛指挥部统一部署和指挥。
第四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必须严格遵守本规定,保证邕江防洪大堤及其配套设施的完好。堤线所经地段的城(郊)区、乡(镇)人民政府、居民(村民)委员会以及其他单位,应当协同防洪大堤管理部门做好管理工作。

第二章 堤坝和护堤区管理
第五条 邕江防洪大堤及其配套设施,未经管理部门批准,不得擅自侵占。不准在堤坝挖土、开沟、埋管、撬石、立杆、开路;不得放牧、铲草、植树、种植作物、堆放物资、倾倒垃圾;严禁移动或者损坏护栏、护岸、防洪涵闸、排涝泵站、启闭设备等水工程建筑物和防汛设施、水文
监测、测量设施、河岸地质监测设施和通信照明设施以及其他有损堤坝的行为。凡设路障的堤段,除护堤抢险外,禁止机动车辆通行。确因特殊需要通行车辆,或者在管理范围内临时堆放物资以及进行作业的,须经市邕江防洪大堤修建管理处批准。
第六条 邕江防洪大堤护堤区为江北堤西乡塘以西、江南堤富德以西的堤段背水坡脚起30米,其余堤段背水坡脚起6米,全堤线迎水坡到对岸均为护堤区。无堤防的河道(上游至三江口止,下游从柳沙园艺场宋厢分场起),两岸之间,上游83米高程以下,下游80米高程以下的水
域、沙洲、滩地(包括可耕地)及行洪区,均属防洪堤管理范围。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护堤区范围内建房、打井、开渠、挖塘、取土、爆破、建窑、葬坟、开采地下资源、建筑地下工程、堆放垃圾杂物等。不得排放妨碍行洪及污染水体的废渣废物。
第七条 在护堤区范围内,自治区1982年9月10日颁布《南宁市防洪堤管理暂行办法》以前,原有房屋及其他构筑物、池塘、菜地可暂时继续使用,待拆迁安置条件具备时再行处理。1982年9月10日起,一切新建的房屋及建筑物,均属违章建筑,必须限期清除。逾期不清
除的,由市水行政主管部门依法组织强行清除,全部清除费用由违章建筑者负担。
第八条 堤线所经的河床、河岸,为防洪堤的基础,必须保持稳定,严加保护,不得破坏。
第九条 防洪大堤通过港区的,大堤保护和港口设施保护由双方主管部门协商解决。港口保护区内的工程项目和大堤护堤范围内涉及港区新建、扩建的工程项目,从立项到施工方案,由双方主管部门协商,协商不成的,由市人民政府裁定。
第十条 凡在防洪堤管理范围内的河段采掘沙石、取土和淘金(包括淘取其他金属及非金属)的,不得恶化通航条件,并由市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管理和统一组织开发。
第十一条 防汛期间,堤下原有的防空洞口和下水道出水口,由所属单位负责防洪抢险工作,市防汛指挥部应加强监督和管理,以确保堤坝的安全。
第十二条 凡在防洪堤管理范围内设置阻水障碍物的,按照“谁设障,谁清除”的原则,由市邕江防洪大堤修建管理处提出清障计划和实施方案,并责令设障者在规定的期限内清除。逾期不清除的,由市水行政主管部门依法组织强行清除,全部清障费用由设障者负担。

第三章 管理经费
第十三条 市邕江防洪大堤属国有资产,其建设和管理经费,主要由财政拨款解决。
第十四条 防洪堤修建管理部门,可以向受益的单位和个人收取防洪工程修建维护费。
第十五条 经批准在防洪堤管理范围内临时堆放物资或者进行作业的,应当交纳临时占用费。
第十六条 防洪堤修建维护费和防洪堤管理范围临时占用费收费办法和标准,由市人民政府规定。
防洪堤修建维护费和临时占用费用于防洪堤的修建和维护。

第四章 奖 惩
第十七条 对保护防洪堤成绩显著或者防洪抢险立功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扬、奖励。
第十八条 违反本规定第五条、第六条、第八条、第十二条情节轻微的,由市防洪大堤修建管理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赔偿损失,返还原物、恢复原状,可以单处或者并处罚款;违反本规定第七条、第十二条情节严重的,由市水行政主管部门给予限期清除、强行清除处理,可以并处罚
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九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处罚决定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作出处罚决定的上一级机关申请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复议决定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也可以在接到处罚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内,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逾期不
申请复议或者不起诉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二十条 防洪堤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视情节给予批评教育、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一条 本规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1985年5月3日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的《南宁市防洪堤管理的若干规定》同时废止。
第二十二条 市人民政府根据本规定可以制定实施细则。



1993年2月27日

鞍山市测绘管理实施办法

辽宁省鞍山市人民政府


鞍山市人民政府令第97号


  《鞍山市测绘管理实施办法》业经1999年1月18日市政府第十二届四十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发布施行。

             鞍山市测绘管理实施办法
             (1999年2月3日)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我市测绘管理,提高测绘质量,充分发挥测绘工作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服务作用,根据国家《测绘法》和《辽宁省测绘管理条例》,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凡在本市辖区内从事测绘活动和使用测绘成果的单位和个人都必须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 市测绘行政管理部门是全市测绘工作的主管部门,县(市)测绘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测绘管理工作。


  第四条 测绘行政管理部门有权依法对本行政区域内从事测绘活动的单位和个人进行监督检查,被检单位应提供有关的资料和设备;测绘管理人员进行检查时,必须持测绘行政执法证件,并为被检查单位和个人保守秘密。

第二章 测绘规划与测绘项目管理





  第五条 全市测绘事业发展规划和基础测绘及其它重大的测绘项目规划,由市测绘行政管理部门编制,经市人民政府批准,报省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后,组织实施。
  市测绘行政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负责编制地籍测绘、地下管网测绘等地理信息数据的规划、计划,经市人民政府批准,报省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并组织实施。


  第六条 测绘项目实行分级管理
  (一)市测绘行政管理部门管理测绘项目的范围:
  1、市规划区内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下、等级在四等以下的平面控制测量和水准测量路线长度在100公里以下、等级在四等以下的高程控制测量。
  2、市规划区内比例尺为1/500、面积在5平方公里以下;比例尺为1/1000、面积在10平方公里以下;比例尺为1/2000、面积在20平方公里以下以及比例尺为1/5000和1/10000、面积在50平方公里以下的地形测量和地籍测量。
  3、市规划区内各类测绘项目的地形图图件的审批和施工放线、验线、批后跟踪管理。
  4、各种比例尺的竣工图测量,地下管线工程测量。
  5、各种地图、地图集(册)编审出版和市行政区域界线测绘。
  (二)县(市)测绘行政管理部门管理测绘项目的范围:
  1、面积在10平方公里以下、等级在四等以下的平面控制测量和水准测量线路长度在10公里以下、等级在四等以下的高程控制测量。
  2、比例尺为1/500、面积在1平方公里以下;比例尺为1/1000、面积在2平方公里以下;比例尺为1/2000、面积在5平方公里以下以及比例尺为1/5000和1/10000、面积在10平方公里以下的地形测量和地籍测量。
  (三)县(市)辖区内测量范围在本条第二款以上,省管限额以下的,由市测绘行政管理部门直接管理。


  第七条 在本市辖区内从事测绘活动,应当严格执行辖区内的统一平面坐标系统、高程系统、城市统一分幅和编号。

第三章 测绘资格认证和测绘项目登记





  第八条 在本辖区内从事测绘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必须持有与其从事测绘项目相适应的省测绘行政管理部门颁发的《测绘资格证书》,方可承担测绘任务。


  第九条 在本辖区内,有工程项目需要进行测绘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可持有关的项目工程计划书到测绘行政管理部门办理登记手续。


  第十条 在本辖区内承担测绘任务的单位和个人,从事测绘活动前必须持《测绘资格证书》以及承担项目的《经济合同书》和《技术设计书》,按管理范围到测绘行政管理部门进行项目登记,经批准以后方可从事测绘活动。任何测绘单位和个人不得瞒报测绘项目性质和工作量。
  市、县(市)测绘行政管理部门,在受理测绘项目登记申请后,须在一周内作出答复。


  第十一条 在本辖区内从事测绘活动的测绘人员,应持有测绘行政管理部门核发的测绘工作证,方可上岗。


  第十二条 从事测绘活动的单位与个人必须使用经技术监督部门检定合格的测量仪器,并严格执行国家和省物价、财政部门统一规定的测绘收费标准。

第四章 测绘成果管理





  第十三条 市、县(市)测绘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本区域内的基础测绘成果及有关专业测绘成果的接收、收集、整理、储存和向社会传递有关测绘成果的信息。


  第十四条 单位和个人完成的测绘成果,必须按照有关规定向市测绘行政管理部门汇交测绘成果目录和副本。


  第十五条 测绘资料要为社会服务,测绘成果的权属单位有责任向使用测绘成果的单位或个人有偿提供测绘成果;使用测绘成果的单位和个人,未经测绘成果权属单位同意,不得擅自转借、转让和复制测绘成果。


  第十六条 市、县(市)测绘行政管理部门对测绘产品实施质量监督和验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收费按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七条 在本辖区内从事测绘活动所取得的各种比例尺地形图,须经市、县(市)测绘行政管理部门检查验收合格并加盖“测绘管理业务专用章”后方准使用。


  第十八条 向国外和香港、澳门及台湾地区提供未公开的测绘成果,必须经市测绘行政管理部门审核后,报省测绘行政管理部门审批,未经批准不得提供。


  第十九条 测绘工程委托方和承揽方因质量问题产生争议时,由测绘行政管理部门协调解决。调解不成的或不愿调解的,可依法申请仲裁。

第五章 地图编辑出版管理





  第二十条 凡编辑出版辖区内的地图(包括区域图、导游图、商贸图及各种专题地图),必须经市测绘行政管理部门批准,并在出版前将样图一式两份报市测绘行政管理部门审核后方可印刷。


  第二十一条 复制保密地图的单位,必须持有市保密部门核发的《国家秘密载体复制许可证》。


  第二十二条 涉及送国外、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编制出版或复制的地图,必须严格按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六章 测量标志管理





  第二十三条 建造永久性测量标志的单位应当对测量标志设立明显标志,并及时将委托保管资料报测绘行政管理部门备案。


  第二十四条 市、县(市)测绘行政管理部门负责组织有关单位和个人,管理和保护本行政区域内的测量标志。
  乡、镇行政区域内的测量标志,按国家和省人民政府的有关规定由乡、镇人民政府负责保护和管理。


  第二十五条 保护测量标志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经常检查测量标志完好情况,制止损毁测量标志行为,并定期向所在市、县(市)测绘行政管理部门报告保管的情况。
  测量标志的权属单位应经常对本部门的测量标志进行检查、维修。


  第二十六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从事下列损坏或者危及测量标志安全及其使用效能的行为:
  (一)擅自移动、拆卸、损毁测量标志;
  (二)在测量标志用地烧荒、耕作或者侵占标志用地;
  (三)距测量标志护沟或者围栏以外5米范围内挖沙和取土;
  (四)距测量标志50米范围内放炮采石,在120米范围内架设高压电线,在1000米内打猎、打靶;
  (五)在测量标志的觇标架上附挂电线和通讯线,设观望台、搭帐篷和拴牲畜;
  (六)在测量标志的用地范围内建造建筑物;
  (七)震动地下测量标志的标石;
  (八)在测量标志用地范围附近栽树、建造构筑物,影响测量标志通视。


  第二十七条 永久性测量标志不准擅自拆迁,确因建设需要必须拆迁的,须由建设单位和个人向市测绘行政管理部门提出申请,经审查同意备案后,方可进行拆迁。
  经批准拆迁测量标志或使测量标志失去使用效能的单位和个人,必须按国家、省、市有关规定,向管理测量标志的单位支付迁建和征地费用。


  第二十八条 测绘人员使用永久性测量标志,必须向保管人员出示测绘工作证,并保证测量标志的完好。


  第二十九条 使用测量标志,须向测绘行政管理部门缴纳测量标志维护费。维护费的缴纳标准和使用办法按省有关规定执行。

第七章 奖励与处罚





  第三十条 对认真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辽宁省测绘管理条例》和本办法,在测绘工作和有关科学技术研究方面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市、县(市)人民政府、测绘行政管理部门应当给予表彰或者奖励。


  第三十一条 对违反本办法的单位和个人,由市、县(市)测绘行政管理部门按《辽宁省测绘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实施处罚。


  第三十二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逾期不申请复议、不起诉、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可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三十三条 测绘管理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循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章 附则




  第三十四条 本办法由鞍山市城乡建设委员会负责解释。


  第三十五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原鞍山市人民政府1989年1月4日发布实施的《鞍山市测绘管理办法》同时废止。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统一报送死刑备案材料的通知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统一报送死刑备案材料的通知

1984年4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法院,铁路运输高级法院:
自1983年8月集中打击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犯罪分子以来,死刑备案材料剧增,各地报送的材料份数很不统一,为了确保死刑备案材料的完整、统一,现通知如下:
一、凡属各高级人民法院判决或核准的死刑案件,办结后要及时报送本院备案(一式一份)。备案材料应包括省院报送综合报告,第一审审查报告、判决书,第二审审核报告、裁定书或判决书,执行死刑情况报告及执行前后的照片。
二、本通知自收到之日起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