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江苏省集体矿山企业和个体采矿管理办法》的决定

时间:2024-06-26 12:06:33 来源: 法律资料网 作者:法律资料网 阅读:9221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江苏省集体矿山企业和个体采矿管理办法》的决定

江苏省人大常委会


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江苏省集体矿山企业和个体采矿管理办法》的决定
江苏省人大常委会


(1993年10月30日江苏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


江苏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决定对《江苏省集体矿山企业和个体采矿管理办法》作如下修改:
一、第十九条修改为:“集体矿山企业和个体采矿的采矿许可证,由省人民政府地质矿产部门统一印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地质矿产部门负责颁发和管理。采矿许可证的有效期,集体矿山企业最长为五年,个体采矿最长为三年;集体矿山企业、个体进行地下采矿最长为十年。按照规
划设计和矿产储量需要延期继续采矿的,应报原审批的人民政府批准,换发采矿许可证。”
二、第三十四条第一款第九项改为第三十五条,第三十五条改为第三十六条。
三、第三十四条第一款第八项后增加一项作为第九项:“九、第一、二、三、五项规定的行政处罚,也可由省、市、县人民政府的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作出决定。”
四、第九条、第十三条、第十五条、第二十九条中的“国营矿山企业”、“国营矿山”、“国营矿区”一律修改为:“国有矿山企业”、“国有矿山”、国有矿区”。
本决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1993年10月30日

关于印发《海南省财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补助专项资金管理实施办法》的通知

海南省财政厅


琼财农[2007]287号


关于印发《海南省财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补助专项资金管理实施办法》的通知



各市(县)财政局、水务局:
  为加强财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补助专项资金的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补助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海南省财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补助专项资金管理实施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七年四月九日



海南省财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
补助专项资金管理实施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财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补助专项资金的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补助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本实施办法。
第二条 财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补助专项资金指中央及省、市县财政设立及配套的专项用于开展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补助的专项资金(以下简称小型农田水利专项资金)。
第三条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采用“民办公助”方式,对农户、农民用水户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村组集体等自愿开展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项目,财政给予补助。
第四条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主要指灌溉面积1万亩、除涝面积3万亩、库容10万立方米、渠道流量1立方米每秒、机电泵站装机容量1千千瓦以下的小型水利工程,不包括万亩以上灌区的渠系工程。
第五条 小型农田水利专项资金重点支持符合第四条条件的小型水源、渠道、提引水工程设施的修复、新建、续建与改造。对建设项目的材料费、设备费和施工作业费等给予补助。
第六条 小型农田水利专项资金可提取项目管理费。中央补助部分提取的比例不超过中央补助资金总额的2%,由市县财政部门会同同级水务部门提取;省级补助资金提取的比例不超过省级补助资金总额的2%,由省财政部门会同同级水务部门提取;市县补助资金提取的比例不超过市县补助资金的2%,由市县财政部门会同同级水务部门提取。提取的管理费用于项目的论证审查、规划编制、管理培训、检查验收和信息发布等支出。
第七条 小型农田水利专项资金设“以奖代补”机制,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成效显著的市县在年度资金安排上实行“以奖代补”,给予倾斜。
第八条 省及市县财政、水务部门分工协作,共同组织和指导小型农田水利专项资金项目的实施。财政部门负责专项资金的管理和监督;水务部门负责项目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和技术指导,督促落实工程建成后经营和管护责任。

第二章 项目申报和审批

第九条 申请小型农田水利专项资金的对象包括:
(一)农户(包括联户)。
(二)农民用水户协会或其他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三)村组集体(主要指村委会及经济合作社)。
第十条 申报程序:
(一)申请对象向县级财政、水务部门提出申请。报送的材料包括:申请对象的基本资料;申报项目的建设方案、资金筹措(含投工投劳)方案和建成后管护方案、用水分配方案及村民有关决议材料。
(二)县级财政部门会同水务部门进行项目审查,并以县为单位编制《农业财政专项资金(水利)管理标准文本》及《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并对申报内容的真实性负责,联合上报至省级财政、水务部门。
(三)省级财政、水务部门对《农业财政专项资金(水利)管理标准文本》、《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组织专家进行审查,并对项目审查结论负责。经审查合格的项目,统一建立项目数据库。在接到财政部、水利部审定的资金控制额度后,再根据相关条件,从项目数据库中优选项目,等额编制省级年度项目申请计划,联合上报财政部和水利部。
(四)根据财政部、水利部批复下达的年度补助资金,省级财政下达全省年度项目计划及拨付项目资金。
第十一条 各市县要组织编制本市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规划,并在每年上半年上报年度建设项目计划。省级水务部门负责修编完善《海南省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规划(2006—2015年)》,会同财政厅建立全省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项目库。
第十二条 县级财政、水务部门按以下原则进行审查:
(一)农户自愿的原则。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调动农民参与建设和管理的积极性,项目建设的投劳投资方案和管理运行方式要经受益区农民民主议事、民主决策通过。
(二)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当地水资源条件、生产实际需要和投资可能,合理确定工程建设布局、规模和形式,做到经济上合理,技术上可行,杜绝重复投资和形象工程。
(三)按规划实施的原则。兴建和改造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要符合各地编制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规划(2006-2015年)》,坚持水源、骨干工程和田间工程配套建设,水利措施要与农业措施相结合,确保工程建成后,充分发挥效益。
(四)“民办公助”的原则。本建设年度内由群众自筹资金和投劳建设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符合规划的可以申请财政资金补助。
第十三条 省级财政、水务部门按以下原则进行审查:
(一)有一定筹资筹劳能力、管理能力较强、已在民政部门或工商等部门注册登记的农民用水户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申报的项目优先。
(二)通过“一事一议”或民主议事形式选定的项目优先。
(三)市县已落实配套资金的项目优先。

第三章 资金使用与管理

第十四条 各级财政对具体项目实行差别比例补助,其中中央财政补助比例为具体项目投资的30%。省级财政补助比例为年度项目总投资的30%,市县财政及群众投资投劳部分为年度项目总投资的40%。省级、市县财政补助到具体项目的比例由省财政部门、省水务部门在确定年度具体项目时根据上报项目的具体情况进行确定。
第十五条 中央补助资金由财政部下达省级财政部门,并抄送省级水务部门;省级财政部门按照规定的预算级次和程序下达项目计划及资金,并抄送同级水务部门;市县财政部门及水务部门按照下达的项目计划及资金落实项目配套资金,组织项目实施及实行报帐制管理。
第十六条 中央、省级及市县补助资金原则上一并补助到实施项目的农户、农民用水户协会或其他专业合作组织和村组集体等项目申报对象,具体形式视当地的具体情况而定。
第十七条 各级财政、水务部门要加强监督检查。县级水务、财政部门应当将年度实施项目情况在当地主要媒体公示,资金的使用情况要向受益区农民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严禁截留、挤占和挪用,确保资金发挥效益。
第十八条 在小型农田水利专项资金管理过程中,对违反本办法行为的,依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给予处理、处罚。

第四章 项目实施和管护

第十九条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项目实行项目法人或业主负责制,申请项目的农户、农民用水户协会或其他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村组集体为项目法人或业主,负责项目的申请、建设和建成后项目的管护。如项目申报对象确实无能力组织项目实施的,可同当地水务部门签署项目代建协议和明确投工投劳方式,在项目法人主体不变的前提下,确保项目建成并发挥效益。
第二十条 县级水务部门为项目组织协调单位。县级财政、水务部门对所完成的工程进行验收,并填写《海南省财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补助专项资金项目验收卡》(格式见附件),上报省级财政、水务部门。省级财政、水务部门对完成的项目建卡管理,并采取随机抽样的办法进行抽查复验。验收结果作为安排下年度项目的重要参考指标。
第二十一条 各市县要积极推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明确产权,落实管护责任,建立长效运行机制,确保工程发挥效益。单户工程产权归农户所有;联户工程都要建立农民用水户协会,工程产权归其所有并负责管护。

第五章 附则

第二十二条 本实施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财政部关于印发《淘汰落后产能中央财政奖励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财政部


财政部关于印发《淘汰落后产能中央财政奖励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2007年12月11日 财建[2007]873号


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
为实现“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约束性指标,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发[2007]15号),中央财政设立奖励资金,采取专项转移支付方式对经济欠发达地区淘汰落后产能给予奖励。为加强财政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我们制定了《淘汰落后产能中央财政奖励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淘汰落后产能中央财政奖励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抄送:财政部驻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

附件:

淘汰落后产能中央财政奖励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发[2007]15号),“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设立专项资金,采取专项转移支付方式对经济欠发达地区淘汰落后产能给予奖励(以下简称奖励资金)。为规范奖励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淘汰落后产能实行地方政府负责制,中央财政根据淘汰落后产能规模给予适当奖励,奖励资金由地方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安排使用。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地区为淘汰任务重、财力相对薄弱的地区。
第四条 本办法适用行业为《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规定的电力、炼铁、炼钢、电解铝、铁合金、电石、焦炭、水泥、玻璃、造纸、酒精、味精、柠檬酸等13个行业。
第五条 奖励资金管理实行公开、透明原则,接受社会监督。

第二章 奖励依据和标准

第六条 奖励资金依据淘汰产能规模和奖励标准确定。
第七条 淘汰落后产能属于《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规定的淘汰范围。1999年或2000年产业政策规定淘汰的落后设备产能和国家明令取缔的落后设备产能不在奖励范围之内。
第八条 奖励标准根据各行业淘汰落后设备投资平均水平等相关因素确定,并按一定比例逐年递减。

第三章 安排原则和使用范围

第九条 奖励资金由地方政府根据“四个优先”原则统筹安排使用:
1.优先支持淘汰落后产能任务重、困难大的企业,主要是整体淘汰的企业;
2.优先支持淘汰合规审批的落后产能;
3.优先支持在国家产业政策规定期限内淘汰的落后产能;
4.优先支持没有享受国家其他相关政策的企业。
第十条 奖励资金必须专项用于淘汰落后产能的相关支出,不得用于平衡地方财力。
第十一条 地方政府必须落实责任制,确保列入名单的落后产能在规定期限内淘汰。

第四章 资金申报、核拨

第十二条 地方财政部门应按照要求审核填写分行业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基本情况表,并将资料整理成卷。
第十三条 省级财政部门汇总审核,并报经省级人民政府确认后,于每年5月31日前上报财政部。
第十四条 财政部委托财政投资评审机构、行业协会、社会中介机构等单位对地方上报的淘汰计划进行现场审核,并对上一年度淘汰落后产能情况进行检查。
第十五条 财政部根据审核情况确定并下达奖励资金预算,并按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有关规定拨付资金。
第十六条 有条件的地方要安排资金支持淘汰落后产能,与中央奖励资金一并使用。
第十七条 年度终了后,地方财政部门应核实汇总全年奖励资金安排使用情况和淘汰落后产能实际完成情况,于次年5月31日前上报财政部。

第五章 监督管理

第十八条 财政部将向社会公布地方上报的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名单、淘汰落后设备等资料,接受社会监督。
第十九条 对于违反规定,有虚报冒领、截留、挪用奖励资金或其他违规行为的,财政部将追回相关资金。同时,按照国务院《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的规定进行处理,并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员的行政责任。
第二十条 省级财政部门应结合当地实际,加强资金监督管理,确保奖励资金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由财政部负责解释。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实施。
附:年度分行业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基本情况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