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葫芦岛市依法行政考核办法

时间:2024-07-04 05:39:22 来源: 法律资料网 作者:法律资料网 阅读:10000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葫芦岛市依法行政考核办法

辽宁省葫芦岛市人民政府


葫芦岛市依法行政考核办法

第132号



现将《葫芦岛市依法行政考核办法》予以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市长 孙兆林

二〇一〇年十一月二十七日





葫芦岛市依法行政考核办法



  第一条 为全面推进我市依法行政工作,加速建设法治政府、服务政府,根据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国务院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和《辽宁省依法行政考核办法》等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我市行政区域内的依法行政考核工作。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依法行政考核,是指考核机关对考核对象贯彻落实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国务院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推进依法行政工作进行的考查、评价和奖惩等活动。

  第四条 市政府统一领导全市的依法行政考核工作。考核的具体工作由市政府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实施。领导小组办公室承担依法行政考核的日常工作。考核组由市政府法制办公室牵头,由市监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财政、司法、审计和信访局派员参加,负责依法行政年度考核工作。

政府法制、监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编制、财政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依法行政考核工作。

第五条 市政府负责考核县级政府和本级政府部门。县级(含县级市、区,下同)政府负责考核乡镇政府和本级政府部门。

实行省以下垂直管理的部门,由其上级管理部门进行考核,并充分听取当地政府的意见,考核结果抄告当地政府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实行双重管理的部门,由所在地政府进行考核,并充分听取其上级管理部门的意见,考核结果抄告其上级管理部门。
  上级政府应当加强对下级政府依法行政考核工作的指导和监督。
  第六条 依法行政考核应当纳入政府、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第七条 依法行政考核应当遵循实事求是、公开公正、公众参与、统一组织、分级负责的原则。
  第八条 依法行政考核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建立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
  (二)转变政府职能;
  (三)加强制度建设;
  (四)规范行政执法;
  (五)防范化解行政争议和社会矛盾;
  (六)强化行政监督;
  (七)依法行政工作的组织领导和责任落实;
  (八)考核机关确定的其他需要考核的内容。
  第九条 建立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的基本要求:
  (一)明确行政决策权限,完善行政决策规则,规范行政决策程序;
  (二)推行重大行政决策听取意见、听证、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等制度;

(三)建立重大行政决策实施情况后评估制度;
  (四)建立并实行行政决策责任追究制度,实现决策权和决策责任相统一。
  第十条 转变政府职能的基本要求:
  (一)依法界定和规范行政机关的职能和权限,推进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资分开,实现职责、机构和编制的法定化;
  (二)完善依法行政的财政保障机制,实行集中统一的公共财政体制,清理和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等政府非税收入,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制度,行政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予以保障,实行国库集中支付;
  (三)改革行政管理方式,规范行政许可行为,减少行政许可(审批)项目,发挥行政规划、行政指导、行政合同等方式的作用,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推行行政权力网上透明运行,扩大政府网上办公范围,建立电子监察网络,对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审批)的情况进行监察;
  (四)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公开、考核、社会评议、年度报告、责任追究等制度,及时、准确公开依法应当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并为公众查阅政府信息提供便利条件;
  (五)建立健全各种预警和应急机制,不断完善各种应急预案,对应急决策的事项范围、启动机制、程序、时限、公布形式等作出规定,妥善处理各种突发事件。
  第十一条 加强制度建设的基本要求:
  (一)起草或制定规范性文件,应当符合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严格遵守法定权限和法定程序;
  (二)建立健全规范性文件公众参与、专家咨询论证、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听取和采纳意见情况说明、公布等制度;
  (三)开展立法项目的成本效益分析和定期评估;
  (四)完善规范性文件修改、废止和清理制度,实行规范性文件有效期制度,落实《辽宁省规章规范性文件定期清理规定》。
  第十二条 规范行政执法的基本要求:
  (一)改革行政执法体制,全面实施和规范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积极推进综合行政执法试点,探索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建立行政执法争议协调机制;
  (二)依法履行行政执法职责,做到主体合法、程序正当、定性准确、裁量适当,执法程序、执法文书符合法律要求;
  (三)实行行政执法主体资格审查制度,行政执法人员经培训考试取得执法资格并持证上岗;
  (四)实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主体、执法依据、职责权限、执法内容、裁量标准、程序步骤、具体时限、监督方式等向社会公开;
  (五)建立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制度,行政处罚、行政许可、行政强制等行政执法活动的检查记录、证据材料、执法文书等材料应当立卷归档,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并定期进行检查考评;
  (六)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建立并实行行政处罚自由裁量基准制度、说明制度和先例制度,严格执行罚缴分离、重大行政处罚备案制度,探索开展规范行政许可自由裁量权工作;
  (七)实行行政执法统计分析制度,按时报送行政处罚、行政许可等年度报表;
  (八)深入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评议考核制,落实《辽宁省行政执法责任制规定》,严格依法梳理执法依据、分解执法职责、落实执法责任,实施行政执法评议考核、责任追究等相关配套制度。
  第十三条 防范化解行政争议和社会矛盾的基本要求:
  (一)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制度,建立解决民事纠纷的新机制,对依法应当由行政机关调处的民事纠纷,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公开、公平、公正、及时地予以处理;
  (二)依法受理、审理行政复议案件,公正、及时地作出行政复议决定,依法履行参加行政复议活动的职责,履行上级行政机关作出的行政复议决定;
  (三)完善行政裁决和行政调解程序,高效、便民、低成本地解决社会纠纷;
  (四)完善人民调解制度,积极支持基层组织开展人民调解工作;
  (五)完善信访制度,提高信访机构办理信访事项、化解纠纷的质量和效率,引导当事人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纠纷。
  第十四条 强化行政监督的基本要求:
  (一)自觉接受同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建立依法行政报告制度。各级政府每年年底向本级人大常委会和上一级政府书面报告依法行政情况,接受质询,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
  (二)自觉接受政协的民主监督,主动听取其对政府依法行政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认真办理政协委员提案;
  (三)自觉接受司法监督,建立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制度。对人民法院受理的行政案件,行政机关应当依法出庭应诉,自觉履行人民法院作出的生效裁判;
  (四)强化政府层级监督,落实《辽宁省行政执法监督规定》,加强对下级行政机关行政行为的监督;
  (五)健全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按规定上报备案,强化对所属部门和下级政府抽象行政行为的监督;
  (六)完善并严格执行行政赔偿制度。建立健全行政补偿制度。在法定期限内按照法定方式足额兑现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应当获得的行政赔偿或者行政补偿;
  (七)支持和配合监察、审计等专门监督机关依法独立开展监督工作,自觉接受和执行监督机关的监督决定;
  (八)完善举报投诉制度。健全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投诉举报、新闻媒体反映的问题进行调查核实和及时依法处理的工作机制。
  第十五条 落实依法行政工作的组织领导和责任落实的基本要求:
  (一)把依法行政作为政府运作的基本准则,贯穿于行政管理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
  (二)建立健全依法行政的领导、监督和协调机制,行政首长履行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制定推进依法行政的具体办法和配套措施,落实依法行政阶段性部署和年度工作任务,建立健全依法行政监督考核制度;
  (三)建立行政问责和绩效考核管理制度,监察机关负责组织、指导、监督政府部门实施行政问责工作,政府部门确定机构负责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工作;
  (四)建立健全领导干部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学法制度,强化对行政执法人员的依法行政知识培训和考核,加强普法和法制宣传,营造全社会尊法守法、依法维权的良好环境;
  (五)加强法制机构建设,支持和督促政府法制部门及部门法制机构对推进依法行政工作履行统筹规划、综合协调、督促指导、监督检查和考评的职责。
  第十六条 考核机关应当依据本办法,结合本级政府或者本系统年度依法行政工作重点和主要工作目标要求,制定年度依法行政考核实施方案,明确具体考核内容、考核标准、考核形式和等次标准。
第十七条 市政府于每年12月对县级政府及市政府各部门进行依法行政考核。

第十八条 依法行政考核主要采取日常考核与年度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总分为100分,其中日常考核占20分,主要看日常工作是否按规定标准和时限完成、法制部门审理监督案件、复议案件以及规范性文件制发、备案情况;年度考核占80分,主要看考核内容完成情况。两项得分之和为各单位本年度依法行政工作成绩。

依法行政考核还可以采取全面考核与专项考核、自查自评与公众评议、材料审查与实地抽查、定性评价与定量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第十九条 考核对象应当按照考核机关的要求做好自查自评,并提供下列材料:
  (一)依法行政工作的自查自评报告;
  (二)各专项考核自评结果及依据;
  (三)推进依法行政工作的会议记录、文件资料、统计报表等;
  (四)考核机关要求提供的其他材料。

第二十条 根据考核情况,考核结果至少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三个等次。

第二十一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根据考核方案,由考核机关决定,予以加分或者提高等次:
  (一)依法行政工作成绩突出,获市级(含市级,下同)以上表彰、奖励的;
  (二)依法行政的创新举措被市级以上机关作为经验推广的;
  (三)依法行政工作被市级以上新闻单位作为典型经验予以宣传报道的;
  (四)考核机关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二十二条 考核机关应当对考核结果进行通报,优秀的给予表彰;不合格的给予批评,责令提出书面整改意见,并建议有关部门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对考核中发现有严重违法行政行为的,考核机关应当启动行政问责程序,追究主要负责人的责任;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二十三条 县级政府对所属乡镇政府及部门的考核参照本办法实施。
对本级人民政府派出机关或者派出机构的依法行政考核,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由市政府法制办公室负责解释。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民事管辖权异议制度若干问题研究

周成泓

【摘 要】关于管辖权异议的主体有四种不同的观点。管辖权异议制度具有自身独立的价值。实践中管辖权异议制度的运用较为混乱,应当从七个方面进行改革和完善,同时,也应对滥用管辖异议权的现象进行规制。
【关键词】管辖权异议;管辖权滥用;规制

管辖权问题是评价民诉程序正当性和判决有效性的标准之一,法谚云:“管辖权得不到普遍遵守将导致人类秩序的紊乱” 、“ 超出管辖权所作的判决不必遵守”等等,生动地说明了管辖权制度的重要性。作为对管辖不当的救济途径,管辖权异议制度也理所当然地受到了两大法系国家的重视。然而,我国现行民诉法对管辖权异议的规定较为原则,有关的司法解释亦不甚周全,故而致使司法实务中对该制度的运用出现混乱现象。因此,从理论上论证,从程序设计上完善管辖权异议制度已刻不容缓。笔者不揣浅陋,以如何实现诉讼公正与效率为目标,对管辖权异议制度的若干问题作了一些初浅的研究探讨,以求教于专家学者。
一、管辖权异议制度概述
(一)管辖权异议的概念及其构成要件
通说认为,“所谓管辖权异议是指人民法院受理案件后,当事人依法提出该人民法院对本案无管辖权的主张和意见。”[1]这种定义的法律依据是民诉法第38条。然而,关于管辖权异议的构成要件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对各种观点进行比较分析可以看出,其主要分歧在于对管辖权异议的权利主体之范围界定不同。关于管辖权异议的权利主体有四种观点:
(1)管辖权异议只能由原告、被告、共同诉讼人和第三人提出;(2)一般情况下,提出管辖权异议的当事人是被告及受法院通知参加诉讼的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在极少数情况下,原告亦可提出管辖权异议;(3)有权提出管辖权请求权的第三人;(4)管辖权异议只能由被告提出[2]。笔者认为,上述第(1)种观点对管辖权异议的权利主体范围的界定过于宽泛,第(2)、第(3)种观点又不够科学,而第(4)种观点的界定又失之过窄。理由是:首先,民事案件中的原告无权提出管辖权异议。因为:第一,受诉法院是原告选定的,原告如认为该法院无管辖权,完全可以在诉讼之前就选择他认为有管辖权的法院;第二,民诉法第38条规定,管辖权异议应当在提交答辩状期间提出,而答辩状是由被告方提交的,与原告无关;第三,若是被告提起反诉,则本诉中的原告在反诉中就成了被告,自然有权提出管辖权异议。现在有学者指出应赋予原告对级别管辖提出管辖权异议。其例证就是1998年深圳市的众多患者诉妇儿医院医疗故事损害赔偿案[3]。笔者认为,在该案中由有关领导人为地拆分群体诉讼以达到就地“消化”案件目的的做法本身是不符合法律规定的,不能将执法不严甚至违法执法等同于法律规定本身的不完善。
其次,对于第三人能否提出管辖权异议的问题应作具体分析。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第三人能否对管辖权提出异议问题的批复》中明确指出:第一,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主动参加到他人已经开始的诉讼中去,应视为承认和接受了受诉法院的管辖,因而不发生对管辖权提出异议的问题;如果是受诉法院依职权通知他参加诉讼,则他有权选择以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身份参加诉讼,这时他有权提出管辖权异议;若是他选择以原告身份向其他法院另行起诉,则其诉讼地位就是原告,自然就不存在提出管辖权异议的问题。第二,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参加他人已开始的诉讼,是通过支持一方当事人的主张以维护自己的利益。法院对案件有无管辖权,是依据原告、被告之间的诉讼而确定的,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既非原告,又非被告,无权行使本诉当事人的诉讼权利,所以无权提出管辖权异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中也明确规定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在一审中无权对管辖权提出异议。笔者认为,上述规定是有问题的,不赋予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在一审中对管辖权提出异议之权利,导致其无法对抗审判权的恣意行使,也导致诉讼参与人之间诉讼权利的不平等,当然更无从维护自己的实体权益。理由在于:(1)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参加诉讼后可能形成两个诉,一是原告、被告之间的本诉,另一个是第三人与一方当事人之间形成的参加之诉。在参加之诉中,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的诉讼地位往往为被告,但却没有被告享有的一系列的诉讼权利。(2)不允许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提出管辖权异议不利于防范和克服地方保护主义。在审判实务中,一些地方法院出于保护本地利益的目的,擅自扩大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的范围,对本无管辖权的外地“第三人”行使管辖权[4]。因此,为遏制地方保护主义起见,也应赋予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提出管辖权异议的权利。
最后,应当赋予在特定情况下法院提出管辖权异议的权利。这也几乎是当今世界各国立法的通例。如美国联邦民诉规则规定:法院可以在没有当事人提出反对的情况下,主动对自身管辖权提出质疑。法国民事诉讼法第92条规定:“在违反职权管辖规则的情况下,如该规则具有公共性质或被告不出庭,法院得依职权宣告无管辖权;且仅在此种情况下法院可依职权宣告无管辖权。上诉法院或最高法院,仅在案件应属刑事法院或民事法院管辖,或者不属于法国法院管辖时,始得依职权提出无地域管辖权。”笔者建议,我国法律可以借鉴法国的上述规定,赋予法院在违反管辖规定有害公共利益,或者明显严重损害一方当事人利益以及案外人利益的情形下,依职权提出管辖权异议的权利,以弥补当事人权利功能的不足。
综合上述,笔者认为,管辖权异议可以定义为:“在人民法院受理案件后,有权主体向受诉法院提出的,旨在排除该法院对本案行使管辖权的意见和主张。其构成要件有四:(1)法院已经受理案件,但尚未进行实体审理。没有受理的案件或者已经进入实体审理的,不得提出管辖权异议。(2)只能对一审法院的管辖权提出异议。对于二审法院以及依审判监督程序提审的上级法院的管辖权不得提出管辖权异议。(3)提出管辖权异议的主体是本案当事人,通常是被告,由法院通知参加诉讼的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及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在关涉公共利益或明显严重损害一方当事人利益及案外人利益时,受诉法院可依职权主动提出管辖权异议。(4)管辖权异议应当在提交答辩状期间以书面形式提出。当事人未在该期间提出异议的,视为放弃异议权,当事人逾期提出异议的,法院不予审议。
(二)管辖权异议制度的设立价值
民事审判权如果仅从狭义上来理解,则涉及的只是法院对民事案件的主管或管辖问题,但是在更深层的意义上,民事审判权以及民事案件的主管或管辖问题却牵涉到民事诉讼与宪法的关系,以及民事审判或民事司法在整个宪政体制中的位置。在大陆法系国家,管辖权是以审判权为前提的,管辖权只是诉讼的要件,即便是某一法院对某个案件没有管辖权,也并不影响诉讼的成立,不影响案件移送至其他法院审理。如在日本,案件是否属于法院主管或管辖被视为诉讼要件之一,关于审判权的行使是否属于超出司法权边界的审查是在诉讼系属后进行的[5]。但在英美法系国家则将管辖权的重要性提升至诉讼能否成立的高度,没有管辖权诉讼就不成立[6]。民事诉讼主管或管辖的范围对于法院来说,就是法院行使审判权的边界划在何处的问题;而对于当事人来说,则构成了在什么情况下才能够享有接受审判的权利这一宪法性问题。因此,我们可以说,民事诉讼主管或管辖问题归根结底就是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问题,即政治国家应该在多大程度上,以及采取何种方式介入市民社会的生活。它是一个国家民主与法制健全程度的指示器,表征着国家保护的公民、法人财产权利、人身权利的广度和深度。具体而言,笔者以为,作为民事诉讼主管或管辖不当的救济制度,管辖权异议制度的设立主要是基于以下四个方面的的考虑:第一,在立案审查阶段,由于审查者对案件管辖权的判断仅基于起诉材料,因而难免发生偏差,故有设立管辖权异议这种补救措施的必要;第二,实现双方当事人诉讼权利平等。起诉方有权在法定范围内选择受诉法院,而应诉方在应诉时则是消极被动的,这可能会导致各当事人诉讼权利的不平等,故而有设置管辖权异议制度的必要,赋予应诉方以对抗起诉方及法院滥用诉讼权利(或权力)的权利。第三,当前我国民事司法中地方保护主义颇为盛行,起诉方往往借受诉法院的不正确管辖使应诉方受损。这种不公正的诉讼无法保障实体法的正确实施以及法律正义的实现,妨碍统一开放、平等竞争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破坏公正性这一司法活动的基石[7],最终使司法的权威荡然难存。从这点上说,也应该赋予应诉方对管辖不当提出的异议。第四,管辖权异议制度对抗法院的不正当管辖的程序性权利,使法院在制度性的正当程序方面得到了社会的信赖,从而使管辖权异议制度具有了对社会整体的正义宣示效果。
二、对管辖权异议案件的几点思考
从程序正义的原理出发,对管辖权异议案件的审理,应当遵守程序的一般原理,应当贯穿参与、公平和及时原则。参与,就是法院在作出管辖权异议的裁定之前,应当认真听取当事人的意见,不仅要保障他们充分行使辩论权,而且法院也要接受辩论结果的约束;公平则意味着解决管辖权异议的程序在运作中应该能够在程序上平等地对待当事人,对当事人实现机会均等的效果;及时就是要求管辖权异议案件的处理应讲求效率,在期限上不妨碍本诉的审理。
由于我国法律在审理管辖权异议案件方面的缺漏,以下笔者从诉讼理论和实践出发对下列问题作一些探讨。
(一)本诉的中止
在处理管辖权异议期间,诉讼中止。任何法院在管辖权异议解决之前不得率先判决,以形成既成事实。这方面的立法例如《法国民事诉讼法》,其第81条规定,如法院宣告其有管辖权,至可以提出管辖权异议的期间届满,诉讼中止。为便于当事人正确行使诉讼权利、履行诉讼义务,法院必须履行告知义务,应当行使阐明权将当事人提出管辖权异议的情况告之对方当事人或者有关法院。如《澳门民事诉讼法典》第37条第(2)规定:如裁判书制作人认为出现(管辖权)冲突,且属于积极冲突者,则命令以公函通知牵涉入冲突之各法院中止有关诉讼程序之进行,并于指定期间内作出答复。但规定受诉法院就管辖权异议作出裁定后本诉才能继续进行,并不意味着所有诉讼活动的停止。依据我国民诉法第92条和第97条关于财产保全和先于执行的有关规定,在审理管辖权异议纠纷案件时,对于情况紧急不采取措施会使案件重要证据灭失或以后无法取得,或者当事人转移财产,不采取措施会使判决无法执行的案件,仍要依法采取紧急措施,待案件管辖权确定后,将有关证物保全或诉讼保全手续移交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这样可以防止一方当事人滥用管辖异议损害对方权益。
(二)管辖权异议的审理程序
要改变我国目前管辖权异议处理的行政化机制,确立管辖权异议之诉。从管辖权异议制度的程序性特点以及其对于案件实体审理的先决性可以得出其审理须贯彻简便诉讼原则,要做到审理管辖权异议案件简便迅速,在不违背现行民诉法的前提下,必须首先从案件审理程序上进行适当的简化。具体设想如下:
第一,管辖权异议前置,即管辖权异议应于开庭前向受诉法院提出。我国民诉法规定了当事人向受诉法院提出管辖权异议的期限为15日。但在审判实践中,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在法定答辩期内开庭审理,当事人接受法院传票传唤并应诉答辩,参加法庭调查和辩论,即视为该当事人已接受受诉法院管辖,其不得再就案件管辖权提出异议。
第二,采用简易程序进行审理并允许法官当庭口头作出裁定,庭后再制作书面的民事裁定书。如提出管辖权异议的当事人对法官庭上口头裁定无异议,则诉讼照常进行。
第三,应当设定合理的审理期限。审限制度是保障案件得以迅速、公正审结的根本保障。我国民诉法未对管辖权异议案件的审理期限作出相应规定。结合审判实践及民诉法关于当事人提出管辖权异议申请的期限,管辖权异议纠纷从提出到一审法院作出裁定的时间应大致限定在一个月。
(三)管辖权异议的审查形式之争
法院对管辖权异议的审查范围是受管辖权异议的性质制约的。因对其性质和审查范围的不同理解,在司法实务中大致形成了以下三种观点和做法:(1)认为对管辖权异议的审查是形式审查。理由有三:其一,管辖权异议制度是一项程序性救济制度,其救济效果发生时案件仍处于程序审查阶级,尚不涉及实体问题,因此,对管辖权异议的审查只限于形式审查。其二,这种审查的目的在于确定法院对案件有无管辖权,而管辖权问题在我国纯粹是一个程序问题,因此对这个问题的审查应当仅以当事人提供的材料能够在形式上确定管辖权为限。其三,如果对管辖权的审查渗透入了实体审查的因素,则属于诉讼程序的非法超越,案件因此而提前进入了“开庭审理阶级”,这显然违背了审判的基本原理。(2)认为对管辖权异议案件应作实体审查。其理由是:法院对案件审判权的具体行使有赖于管辖权的确立,按照我国民诉法的立法精神,若法院对案件无管辖权,则排除了法院对该案的审判。因此,对管辖权的审查应当是实质性的,这样做有利于审判的稳定和公正。(3)主张以形式审查为主,实质审查为辅。管辖权异议属于程序性问题,因此对其审查当然以形式审查为主,但该项审查的目的在于确定案件的管辖权,为了保证法院正确地行使管辖权和审判权,辅之以一定的实体审查是必要的。
笔者认为,上述三种观点当中,第(2)种观点显然违反了程序的有序性,造成了程序的不安定[8],故不可取;第(3)种观点貌似公允,也具一定的实用价值,但仍混淆了程序性问题与实体性问题的审查方式,故亦欠妥。第(1)种观点从诉讼的阶段性要求这个角度来进行论述,符合诉讼程序的有序性,保持了程序的安定,在实践中也可以防止法官在审理案件的过程中因进行实体审查而先入为主的现象。因此,这种意见和做法是符合民诉法精神以及诉讼法理论的要求的。
(四)关于法院依职权移送的问题
根据我国现行民诉法,法院经过审理,认为管辖权异议成立的,裁定将案件移送有管辖权的法院。笔者以为,这种由法院依职权移送的做法似有不妥。在哪一个法院进行诉讼是当事人的权利,当事人选择某一法院诉讼肯定有他自己的考虑,而且有时还会出现多个管辖法院,这时自然应当由其自己来进行选择,法院不应越俎代庖。其实,1935年2月1日公布的旧中国民事诉讼法第28条对此有规定:“诉讼之全部或一部,法院认为无管辖权者,应依原告声请,以裁定移送于其管辖法院,如有数管辖法院时,移送于原告所指定之管辖法院。前项情形,原告未声请移送或指定管辖法院者,应于裁定前讯问之……”撇开其阶级属性不谈,这种技术性规定是可以为我们所借鉴的,这对约束法官的过大权力有所益处。
(五)一审管辖权异议案件中的双重裁定问题
根据民诉法第38条的规定,法院对当事人提出的管辖权异议,应当进行审查。异议成立的,裁定将案件移送有管辖权的法院;异议不成立的,裁定驳回。由此在司法实务中有人将此理解为只要有人提出管辖权异议,法院就应当作出相应裁定,这时在下列两种情况下就会出现两个管辖权异议裁定:一是法院作出管辖权异议裁定后,发现应当追加当事人,而被追加的当事人又提出管辖权异议,致使法院不得不作出两个管辖权异议裁定;二是由于送达不及时,法院已对当事人提出的一个管辖权异议作出了裁定,而尚未超过答辩期的当事人又提出管辖权异议,从而导致双重裁定。
依笔者之见,双重管辖异议裁定既违背了民诉法关于对同一程序性问题只能作出一个生效裁定的原则,而且也曲解了管辖权异议制度设立的初衷。虽然从民诉法第38条我们可以得出有异议即应有裁定的结论,但其适用是必须受诉讼价值观及诉讼制度体系的限制的。管辖权异议的裁定一旦生效,即说明本案的管辖权问题已经解决,其效力应及于任何一方当事人,包括后来追加的被告或者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从管辖恒定的原则出发,被追加的当事人即使在提交答辩状期间,也无权再提出管辖权异议,如果该裁定此时尚未生效,被追加人可以上诉。在因送达不及时而导致当事人的答辩期有先后的情况下,法院应在所有当事人都收到起诉状副本且提交答辩状期间均已届满后,才可对管辖权异议统一作出一个裁定;当事人如不服,可依法提起上诉。
(六)管辖权异议上诉案件的裁定形式
根据我国民诉法的规定,当事人对一审法院作出的管辖权异议裁定不服的,有权提起上诉,上诉法院的处理亦应采用裁定的形式。但是,民诉法未对管辖权异议上诉案件的裁定形式作出具体规定,加之各地法院均对涉及法院主管与管辖的几个程序性救济手段缺乏准确的把握,以致在该类上诉案件的审理中裁定形式的运用出现了混乱,故有必要从理论上澄清这个问题。
1、驳回起诉能否适用于管辖权异议的上诉案件
驳回起诉是指法院受理案件后,在审理过程中发现原告的起诉不符合法律规定的起诉条件,而对原告的起诉予以拒绝的诉讼制度[9]。它是为了弥补案件受理阶级可能出现的漏洞而设立的救济手段,它只适用于第一审程序。驳回起诉的原因是原告的起诉不符合起诉条件,即:第一,诉讼主体不合格:第二,案件不属于法院主管或受诉法院管辖;第三,法律规定在一定期限内不得起诉的案件而原告在此期间内起诉。
关于在司法实务中能否对管辖权异议案件的上诉适用驳回起诉,是一个争议颇多的问题。主张适用者的依据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86条:“人民法院依照第二审程序审理的案件,认为依法不应由人民法院受理的,可以由第二审法院直接撤销原判,驳回上诉。”笔者认为,这一主张的合理性是值得商榷的。其一,该条显然仅仅适用于对一审判决不服提出上诉后的二审阶段,这和当事人于一审实体审判前对管辖权异议裁定提出的上诉大相径庭,前者处于实体审判阶段,而后者则属于程序审理期间。因此,该条款显然不能适用于管辖权异议上诉案件的裁判。其二,民诉法规定,当事人对驳回起诉的裁定有权提出上诉。如果二审法院也按裁定驳回起诉,就无形中剥夺了当事人的上诉权。其三,适用驳回起诉的原因或条件已如前述,其中诉讼主体不合格以及在禁止起诉的期限内起诉的情形在管辖权异议上诉案件的审理中被发现,也无须适用驳回起诉的裁定。因为这两种情况都是以法院对案件的主管已经明确为前提的,二审法院只要确定该案的具体管辖法院,即可由一审法院作出驳回起诉的裁定。二审中如发现案件不属于法院主管范围。这时,一般来说,当事人未对主管问题提出异议即已说明其已认可法院对该案的审判权。若是已超出法院行使审判权的边界且有损于审判权本身设置的目的,不宜由法院主管时,二审法院也可以将其发回一审法院,由一审法院裁定驳回起诉,这样有利于保障当事人的上诉权。
2、发回重审能否适用于管辖权异议上诉案件
根据我国民诉法第153条之规定,发回重审的适用情形有三:一是原判决认定事实错误;二是原判决认定事实不清、证据不足;三是原判决违反法定程序,可能影响案件正确判决。该条规定的是对一审案件裁判的实体性处理,与管辖权异议上诉案件的纯程序性质有所不同。但是,如果立法或司法解释将该类裁定的适用范围拓展至一审裁定,即可解决在二审实体审判中发现需要驳回起诉以及管辖权异议上诉案件中不属于法院主管的问题。对于第一个问题,二审法院可以以案件不符合起诉条件为由裁定撤销原判决,裁定发回重审,对于第二种情况,二审法院亦可以案件不属于法院主管为由,而裁定撤销原裁定,发回重审。之后,再由一审法院根据二审裁定的内容,作出驳回起诉的裁定。值得注意的是,与我国不同,在日本,案件是否属于法院主管是诉讼要件这一,对其审查是在诉讼系属以后进行的,法院如发现案件不属于法院主管,则停止实体的审理,以判决形式驳回原告诉讼请求,其判决称为“诉讼判决”(对实体进行审理后所作出的判决称为‘本案判决’)[10]。
(七)对管辖权异议的裁定是否可以提起再审
在审判实践中,时常发生当事人不服已生效的管辖权异议裁定,申请再审或由作出终审裁定的法院院长依照法律规定提起审判监督程序。笔者以为,这种做法不妥。理由如下:首先,从法理上来说,法院对管辖权异议的裁定,仅是对案件管辖的确认,而非对案件的实体审理。如果允许管辖权异议裁定进入再审,有违于民事裁定的立法宗旨,也不符合当今“公正与效率”的法律价值目标[11]。 而且,若是以再审程序追回管辖权,就会出现受移送法院对案件进行实体审理后,移送法院则对案件的管辖进行再审的混乱现象,这将极大地损害法制的统一和尊严。其次,从法律上来说,对裁定进行再审的法律依据是《民事诉讼法》第177、178和179条,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若干问题的意见》第208条。从民诉法第177、178和179条似乎看不出立法允许对管辖权异议裁定进行再审,但是《适用意见》第208条明确规定“对不予受理、驳回起诉的裁定,当事人可以申请再审。”因此,笔者以为,自该些条款的立法原意以及民诉法的基本精神来看,立法不允许对已生效的管辖权异议裁定进行再审。
三、对滥用管辖异议权的规制
有权利行使就有权利滥用的可能,权利行使和权利滥用就像一对双胞胎,共存于我们的法制生活中,民事管辖异议权也不例外。在现实司法实践中,当事人滥用诉权,无端地提出管辖权异议,拖延诉讼进程的权利滥用行为屡见不鲜。从当事人提出管辖权异议的理由及受诉法院裁判结果来看,当事人提出管辖权异议理由不当,被受诉法院裁定驳回其申请的案件占此类案件的92%以上[12]。对这种滥用异议权,拖延诉讼进程,打时间差,以图转移财产、隐匿资金的行为 ,必须进行规制。
对权利滥用的规制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建立滥用诉讼权利的侵权赔偿责任制度,另一个是设立程序性处罚制度。前者主张当事人滥用诉讼权利的行为属于民法上的侵权行为,适用一般侵权责任原理来防止权利滥用,其损害赔偿责任包括经济赔偿责任和非经济赔偿责任。后者如赔礼道歉、消除影响以及恢复名誉等[13]。程序性处罚包括认定滥用诉讼权利行为无效、当事人责任费用担制度以及罚款等。
在规制滥用管辖异议权方面,较有代表性的是法国的立法。《法国民事诉讼法》第88条规定:“因提出管辖权可能引起的费用,由在管辖权问题上败诉的当事人负担;如败诉方是提出管辖权异议的人,对其还得科处100法郎至10000法郎之民事罚款,且不影响可能对其请求的损害赔偿。”[14]我国民诉法对此未作出明确规定。但从维护程序公正,保障诉讼公平、正义的角度出发,民诉法应补充并完善有关规定。笔者以为,对滥用管辖异议权的行为可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规制:
第一,排除滥用管辖异议权形成的不正当的诉讼状态。对滥用管辖异议权。拖延诉讼或者规避有管辖权之法院的行为,应认定由此引起的诉讼状态无效,对即使已经审理完毕的案件,对方当事人可基于“重大程序瑕疵”的理由申请再审。
第二,损害赔偿。对滥用管辖异议权,造成对方当事人人、财、物损失的,可以运用一般侵权责任原理要求权利滥用人负担损害赔偿之责。损害赔偿范围包括对方当事人的差旅费、误工费、通讯费、材料费、律师费等。

关于国际海事组织《修正<经1978年议定书修正的1973年国际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约>的1997年议定书》附则VI第13条和第14条及附录VII的修正案生效的公告

交通运输部


关于国际海事组织《修正<经1978年议定书修正的1973年国际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约>的1997年议定书》附则VI第13条和第14条及附录VII的修正案生效的公告

交通运输部公告2012年53号



国际海事组织海上环境保护委员会第62届会议于2011年7月15日以第MEPC.202(62)号决议通过了《修正<经1978年议定书修正的1973年国际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约>的1997年议定书》附则VI第13条和第14条及附录VII指定美国加勒比海排放控制区和对在北美排放控制区和美国加勒比海排放控制区营运的特定船舶的免除的修正案。根据《经1978年议定书修正的1973年国际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约》(下称《防污公约》)第16(2)(f)(iii)条和第16(2)(g)(ii)条的规定,上述修正案已于2012年7月1日被视为默认接受,并将于2013年1月1日生效。

我国是《防污公约》的缔约国,在上述修正案通过后未提出任何反对意见,因此修正案对我国具有约束力。现将修正案的中文本予以公告,请遵照执行。

附件:第MEPC.202(62)号决议中文本。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章)

二〇一二年十一月十五日



第MEPC.202(62)号决议
(2011年7月15日通过)
《修正经1978年议定书修订的<1973年国际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约>的1997年议定书》附则的修正案
(根据《防污公约》附则VI第13条和第14条及附录VII指定美国加勒比海排放控制区和对在北美排放控制区和美国加勒比海排放控制区营运的特定船舶的免除)

海上环境保护委员会,
忆及《国际海事组织公约》第38(a)条关于国际防止和控制海上污染公约赋予海上环境保护委员会(本委员会)的职能,
注意到《1973年国际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约》(以下称《1973年公约》)第16条,《<1973年国际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约>1978年议定书》(以下称《1978年议定书》)第VI条,以及《修正经1978年议定书修订的<1973年国际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约>的1997年议定书》(以下称《1997年议定书》)第4条共同规定《1997年议定书》的修正程序和赋予本组织的相关机构审议并通过经1978年和1997年议定书修订的《1973年公约》修正案的职能,
还注意到《1973年公约》以《1997年议定书》纳入了附则VI《防止船舶造成空气污染规则》(以下称“附则VI”),
进一步注意到第MEPC.176(58)号决议通过的经修订的附则VI已于2010年7月1日生效,
审议了经修订的附则VI的修正案草案,
1.按照《1973年公约》第16(2)(d)条,通过附则VI修正案,其文本载于本决议附件;
2.按照《1973年公约》第16(2)(f)(iii)条,决定该修正案于2012年7月1日须视为被接受,除非在此日期之前,有三分之一以上的缔约国或拥有商船合计吨位不少于世界商船总吨位50%的缔约国通知本组织其反对该修正案;
3.请各缔约国注意,按照《1973年公约》第16(2)(g)(ii)条,该修正案须在按上述第2段被接受后,于2013年1月1日生效;
4.要求秘书长遵照《1973年公约》第16(2)(e)条,将本决议及其附件中的修正案文本的核证无误副本发送给经1978年和1997年议定书修订的《1973年公约》的所有缔约国;
5.进一步要求秘书长将本决议及其附件的副本发送非经1978年和1997年议定书修订的《1973年公约》缔约国的本组织会员国。


附件
经修订的《防污公约》附则VI第13条和第14条及附录VII的修正案

1 第13条第6款由下文替代:
“6 就本条而言,排放控制区须是:
    .1 北美区域,它系指本附则附录VII的坐标所示的区域;
.2 美国加勒比海区域,它系指本附则附录VII的坐标所示的区域;和
.3 由本组织根据本附则附录III中设定的衡准和程序而指定的任何其他海域,包括任何港口区域。”

2 第13条第7.3款修正如下:
“7.3 对于1990年1月1日或以后但在2000年1月1日以前建造的船舶上安装的输出功率超过5,000 kW、每缸排量在90升或以上的船用柴油机,其《国际防止空气污染证书》须表明,本条第7.1款适用的船用柴油机已按照本条第7.1.1款应用经认可方法或已按照本条第7.1.2款经发证,或认可方法尚不存在或尚未如本条第7.2款所述商业化。”

3 第14条第3款由下文替代:
“3 就本条而言,排放控制区须包括:
.1 附则I第1.11.2条中界定的波罗的海区域和附则V第1.14.6条中界定的北海区域;
.2 本附则附录VII的坐标所述的北美区域;
.3 本附则附录VII的坐标所述的美国加勒比海区域;和
.4 由本组织根据本附则附录III中设定的衡准和程序而指定的任何其他海域,包括任何港口区域。”

4 第14条第4款中新增第4项如下:
“.4 在2020年1月1日以前,本条第4款中所述燃油的硫含量不得适用于2011年8月1日或以前建造的、在上述第3款中界定的北美区域或美国加勒比海区域营运的以推进锅炉为动力的船舶,该推进锅炉起初并非设计为依靠船用馏分油或天然气持续运转。”

5 第14条第7款由下文替代:
“7 在按照本条第3款指定某一排放控制区的修正案生效后的头12个月内,对在该排放控制区营运的船舶可免除本条第4款和第6款的要求以及本条第5款中与本条第4款相关的要求。”

6 附录VII由下文替代:

“附录VII 排放控制区
(第13.6条和第14.3条)

.1 按照第13.6条和第14.3条指定的除波罗的海和北海区域以外的排放控制区的界限见本附录。
.2 北美区域包括
.1 位于美国和加拿大的太平洋海岸附近由测地线连接的下列坐标范围的海域:


点 纬度 经度
1 32º 32′10″N. 117º 06′ 11″ W.
2 32º 32′ 04″ N. 117º 07′ 29″ W.
3 32º 31′ 39″ N. 117º 14′ 20″ W.
4 32º 33′ 13″ N. 117º 15′ 50″ W.
5 32º 34′ 21″ N. 117º 22′ 01″ W.
6 32º 35′ 23″ N. 117º 27 53″ W.
7 32º 37′ 38″ N. 117º 49 34″ W.
8 31º 07′ 59″ N. 118º 36′ 21″ W.
9 30º 33′ 25″ N. 121º 47′ 29″ W

10 31º 46′ 11″ N. 123º 17′ 22″ W.
11 32º 21′ 58″ N. 123º 50′ 44″ W.
12 32º56′ 39″ N. 124º 11′ 47″ W.
13 33º 40′ 12″ N. 124º 27′ 15″ W.
14 34º 31′ 28″ N. 125º 16′ 52″ W.
15 35º 14′ 38″ N. 125º 43′ 23″ W.
16 35º 43′ 60″ N. 126º 18′ 53″ W.
17 36º 16′ 25″ N. 126º 45′ 30″ W.
18 37º 01′ 35″ N. 127º 07′ 18″ W.
19 37º 45′ 39″ N. 127º 38′ 02″ W.
20 38º 25′ 08″ N. 127º 52′ 60″ W.
21 39º 25′ 05″ N. 128º 31′ 23″ W.
22 40º 18 47″ N. 128º 45′ 46″ W.
23 41º 13′ 39″ N. 128º 40′ 22″ W.
24 42º 12′ 49″ N. 129º 00′ 38″ W.

点 纬度 经度
25 42º 47′ 34″ N. 129º 05 42″ W.
26 43º 26′ 22″ N. 129º 01′ 26″ W.
27 44º 24′ 43″ N. 128º 41′ 23″ W.
28 45º 30′ 43″ N. 128º 40′ 02″ W.
29 46º 11′ 01″ N. 128º 49′ 01″ W.
30 46º 33′ 55″ N. 129º 04′ 29″ W.
31 47º 39′ 55″ N. 131º 15′ 41″ W.
32 48º 32′ 32″ N. 132º 41′ 00″ W.
33 48º 57′ 47″ N. 133º 14′ 47″ W.
34 49º 22′ 39″ N. 134º 15′ 51″ W.
35 50º 01′ 52″ N. 135º 19′ 01″ W.
36 51º 03′ 18″ N. 136º 45′ 45″ W.
37 51º 54′ 04″ N. 137º 41′ 54″ W.
38 52º 45′ 12″ N. 138º 20′ 14″ W.
39 53º 29′ 20″ N. 138º 40′ 36″ W.
40 53º 40′ 39″ N. 138º 48′ 53″ W.
41 54º 13′ 45″ N. 139º 32′ 38″ W.
42 54º 39′ 25″ N. 139º 56′ 19″ W.
43 55º 20′ 18″ N. 140º 55′ 45″ W.
44 56º 07′ 12″ N. 141º 36′ 18″ W.
45 56º 28′ 32″ N. 142º 17′ 19″ W.
46 56º 37′ 19″ N. 142º 48′ 57″ W.
47 58º 51′ 04″ N. 153º 15′ 03″ W.




.2 位于美国、加拿大和法国(圣皮埃尔和密克隆)的大西洋海岸和美国的墨西哥湾海岸附近由测地线连接的下列坐标范围的海域:

点 纬度 经度
1 60º 00′00″N. 64º 09′ 36″ W.
2 60º 00′ 00″ N. 56º 43′ 00″ W.
3 58º 54′ 01″ N. 55º 38′ 05″ W.
4 57º 50′ 52″ N. 55º 03′ 47″ W.
5 57º 35′ 13″ N. 54º 00′ 59″ W.
6 57º 14′ 20″ N. 53º 07′ 58″ W.
7 56º 48′ 09″ N. 52º 23′ 29″ W.
8 56º 18′ 13″ N. 51º 49′ 42″ W.
9 54º 23′ 21″ N. 50º 17′ 44″ W.
10 53º 44′ 54″ N. 50º 07′ 17″ W.
11 53º 04′ 59″ N. 50º 10′ 05″ W.
12 52º 20′ 06″ N. 49º 57′ 09″ W.
13 51º 34′ 20″ N. 48º 52′ 45″ W.
14 50º 40′15″ N. 48º 16′ 04″ W.
15 50º 02′ 28″ N. 48º 07′ 03″ W.
16 49º 24′ 03″ N. 48º 09′ 35″ W.
17 48º 39′ 22″ N. 47º 55′ 17″ W.
18 47º 24′ 25″ N. 47º 46′ 56″ W.
19 46º 35′ 12″ N. 48º 00′ 54″ W

20 45º 19′ 45″ N. 48º 43′ 28″ W.
21 44º 43′ 38″ N. 49º16′ 50″ W.
22 44º 16′ 38″ N. 49º 51′ 23″ W.
23 43º 53′ 15″ N. 50º 34′ 01″ W.
24 43º 36′ 06″ N. 51º 20′ 41″ W.
25 43º 23′ 59″ N. 52º 17′ 22″ W.
26 43º 19′ 50″ N. 53º 20′ 13″ W.
27 43º 21′ 14″ N. 54º 09′ 20″ W.
28 43º 29′ 41″ N. 55º 07′ 41″ W.
29 42º 40′ 12″ N. 55º 31′ 44″ W.
30 41º 58′ 19″ N. 56º 09′ 34″ W.
31 41º 20′ 21″ N. 57º 05′ 13″ W.
32 40º 55′ 34″ N. 58º 02′ 55″ W.
33 40º 41′ 38″ N. 59º 05′ 18″ W.
34 40º 38′ 33″ N. 60º 12′ 20″ W.
35 40º 45′ 46″ N. 61º 14′ 03″ W.
36 41º 04′ 52″ N. 62º 17′ 49″ W.
37 40º 36′ 55″ N. 63º 10′ 49″ W.
38 40º 17′ 32″ N. 64º 08′ 37″ W.
39 40º 07′ 46″ N. 64º 59′ 31″ W.
40 40º 05′ 44″ N. 65º 53′ 07″ W.
41 39º 58′ 05″ N. 65º 59′ 51″ W.
42 39º 28′ 24″ N. 66º 21′ 14″ W.
43 39º 01′ 54″ N. 66º 48′ 33″ W.
44 38º 39′ 16″ N. 67º 20′ 59″ W.
45 38º 19′ 20″ N. 68º 02′ 01″ W.
46 38º 05′ 29″ N. 68º 46′ 55″ W.
47 37º 58′ 14″ N. 69º 34′ 07″ W.
48 37º 57′ 47″ N. 70º 24′ 09″ W.
49 37º 52′ 46″ N. 70º 37′ 50″ W.

0 37º 18′ 37″ N. 71º 08′ 33″ W.
51 36º 32′ 25″ N. 71º 33′ 59″ W.
52 35º 34′ 58″ N. 71º 26′ 02″ W.
53 34º 33′ 10″ N. 71º 37′ 04″ W.
54 33º 54′ 49″ N. 71º 52′ 35″ W.
55 33º 19′ 23″ N. 72º 17′ 12″ W.
56 32º 45′ 31″ N. 72º 54′ 05″ W.
57 31º 55′ 13″ N. 74º 12′ 02″ W.
58 31º 27′ 14″ N. 75º 15′ 20″ W.
59 31º 03′ 16″ N. 75º 51′ 18″ W.
60 30º 45′ 42″ N. 76º 31′ 38″ W.
61 30º 12′ 48″ N. 77º 18′ 29″ W.
62 29º 25′ 17″ N. 76º 56′ 42″ W.
63 28º 36′ 59″ N. 76º 47′ 60″ W.
64 28º 17′ 13″ N. 76º 40′ 10″ W.
65 28º 17′ 12″ N. 79º 11′ 23″ W.
66 27º52′ 56″ N.. 79º 28′ 35″ W.
67 27º 26′ 01″ N. 79º 31′ 38″ W.
68 27º 16′ 13″ N. 79º.34′ 18″ W.
69 27º 11′ 54″ N. 79º 34′ 56″ W.
70 27º 05′ 59″ N. 79º 35′ 19″ W.
71 27º 00′ 28″ N. 79º 35′ 17″ W.
72 26º 55′ 16″ N. 79º 34′ 39″ W.
73 26º 53′ 58″ N. 79º 34′ 27″ W.
74 26º 45′ 46″ N. 79º 32′ 41″ W.
75 26º 44′ 30″ N. 79º 32′ 23″ W.
76 26º 43′ 40″ N. 79º 32′ 20″ W.
77 26º 41′ 12″ N. 79º 32′ 01″ W.
78 28º 38′ 13″ N. 79º 31′ 32″ W.
79 26º 36′ 30″ N. 79º 31′ 06″ W.
80 26º 35′ 21″ N. 79º 30′ 50″ W.
81 26º34′ 51″ N.. 79º 30′ 46″ W.
82 26º 34′ 11″ N. 79º 30′ 38″ W.
83 26º 31′ 12″ N. 79º.30′ 15″ W.
84 26º 29′ 05″ N. 79º 29′ 53″ W.
85 26º 25′ 31 N. 79º 29′ 58″ W.
86 26º 23′ 29″ N. 79º 29′ 55″ W.
87 26º 23′ 21″ N. 79º 29′ 54″ W.
88 26º 18′ 57″ N. 79º 31′ 55″ W.
89 26º15′ 26″ N.. 79º 33′ 17″ W.
90 26º 15′ 13″ N. 79º 33′ 23″ W.
91 26º 08′ 09″ N. 79º.35′ 53″ W.
92 26º 07′ 47″ N. 79º 36′ 09″ W.
93 26º 06′ 59 N. 79º 36′ 35″ W.
94 26º 02′ 52″ N. 79º 38′ 22″ W.
95 25º 59′ 30″ N. 79º 40′ 03″ W.
96 25º 59′ 16″ N. 79º 40′ 08″ W.
97 26º 23′ 21″ N. 79º 29′ 54″ W.
98 25º 57′ 48″ N. 79º 40′ 38″ W.
99 25º 56′ 18″ N. 79º 41′ 06″ W.
100 25º 54′ 04″ N. 79º 41′ 38″ W.
101 25º 53′ 24″ N. 79º.41′ 46″ W.
102 25º 51′ 54″ N. 79º 41′ 59″ W.
103 25º 49′ 33 N. 79º 42′ 16″ W.

点 纬度 经度
104 25º 48′ 20″ N. 79º 42′ 24″ W.
105 25º 46′ 26″ N. 79º 42′ 44″ W.
106 25º 46′ 16″ N. 79º 42′ 45″ W.
107 25º 43′ 40″ N. 79º 42′ 59″ W.
108 25º 42′ 31″ N. 79º 42′ 48″ W.
109 25º 40′ 37″ N. 79º 42′ 27″ W.
110 25º 37′ 24″ N. 79º 42′ 27″ W.
111 25º 37′ 08″ N. 79º 42′ 27″ W.
112 25º 31′ 03″ N. 79º 42′ 12″ W.
113 25º 27′ 59″ N. 79º 42′ 11″ W.
114 25º 24′ 04″ N. 79º 42′ 12″ W.
115 25º 22′ 21″ N. 79º 42′ 20″ W.
116 25º 21′ 29″ N. 79º 42′ 08″ W.
117 25º 16′ 52″ N. 79º 41′ 24″ W.
118 25º 15′ 57″ N. 79º 41′ 31″ W.
119 25º 10′ 39″ N. 79º 41′ 31″ W.
120 25º 09′ 51″ N. 79º 41′ 36″ W.
121 25º 09′ 03″ N. 79º 41′ 45″ W.
122 25º 03′ 55″ N. 79º 42′ 29″ W.
123 25º 02′ 60″ N. 79º 42′ 56″ W.
124 25º 00′ 30″ N. 79º 44′ 05″ W
125 24º 59′ 03″ N. 79º 44′ 48″ W.
126 24º 55′ 28″ N. 79º 45′ 57″W.
127 24º 44′ 18″ N. 79º 49′ 24″ W.
128 24º 43′ 04″ N. 79º 49′ 38″ W.
129 24º 42′ 36″ N. 79º 50′ 50″ W.
130 24º 41′ 47″ N. 79º 52′ 57″ W.
131 24º 38′ 32″ N. 79º 59′ 58″ W.
132 24º 36′ 27″ N. 80º 03′ 51″ W.
133 24º 33′ 18″ N. 80º 12′ 43″ W.
134 24º 33′ 05″ N. 80º 13′ 21″ W.
135 24º 32′ 13″ N. 80º 15′ 16″ W.
136 24º 31′ 27″ N. 80º 16′ 55″ W.
137 24º 30′ 57″ N. 80º 17′ 47″ W.
138 24º 30′ 14″ N. 80º 19′ 21″ W.
139 24º 30′ 06″ N. 80º 19′ 44″ W.
140 24º 29′ 38″ N. 80º 21′ 05″ W.
141 24º 28′ 18″ N. 80º 24′ 35″ W.
142 24º 28′ 06″ N. 80º 25′ 10″ W.
143 24º 27′ 23″ N. 80º 27′ 20″ W.
144 24º 26′ 30″ N. 80º 29′ 30″ W.
145 24º 25′ 07″ N. 80º 32′ 22″ W.
146 24º 23′ 30″ N. 80º 36′ 09″ W.
147 24º 22′ 33″ N. 80º 38′ 56″ W.
148 24º 22′ 07″ N. 80º 39′ 51″ W.
149 24º 19′ 31″ N. 80º 45′ 21″ W.
150 24º 19′ 16″ N. 80º 45′ 47″ W.
151 24º 18′ 38″ N. 80º 46′ 49″ W.
152 24º 18′ 35″ N. 80º 46′ 54″ W.
153 24º 09′ 51″ N. 80º 59′ 47″ W.
154 24º 09′ 48″ N. 80º 59′ 51″ W.
155 24º 08′ 58″ N. 81º 01′ 07″ W.
156 24º 08′ 30″ N. 81º 01′ 51″ W.
157 24º 08′ 26″ N. 81º 01′ 57″ W.
158 24º 07′ 28″ N. 81º 03′ 06″ W.
159 24º 02′ 20″ N. 81º 09′ 05″ W.
160 23º 59′ 60″ N. 81º 11′ 16″ W.
161 23º 55′ 32″ N. 81º 12′ 55″ W.
162 23º 53′ 52″ N. 81º 19′ 43″ W.
163 23º 50′ 52″ N. 81º 29′ 59″ W.
164 23º 50′ 02″ N. 81º 39′ 59″ W.
165 23º 49′ 05″ N. 81º 49′ 59″ W.
166 23º 49′ 05″ N. 82º 00′ 11″ W.
167 23º 49′ 42″ N. 82º 09′ 59″ W.
168 23º 51′ 14″ N. 82º 24′ 59″ W.
169 23º 51′ 14″ N. 82º 39′ 59″ W.
170 23º 49′ 42″ N. 82º 48′ 53″ W.
171 23º 49′ 32″ N. 82º 51′ 11″ W.
172 23º 49′ 24″ N. 82º 59′ 59″ W.
173 23º 49′ 52″ N. 83º 14′ 59″ W.
174 23º 51′ 22″ N. 83º 25′ 49″ W.
175 23º 52′ 27″ N. 83º 33′ 01″ W.
176 23º 54′ 04″ N. 83º 41′ 35″ W.
177 23º 55′ 47″ N. 83º 48′ 11″ W.
178 23º 58′ 38″ N. 83º 59′ 59″ W.
179 24º 09′ 37″ N. 84º 29′ 27″ W.
180 24º 13′ 20″ N. 84º 38′ 39″ W.
181 24º 16′ 41″ N. 84º 46′ 07″ W.
182 24º 23′ 30″ N. 84º 59′ 59″ W.
183 24º 26′ 37″ N. 85º 06′ 19″ W.
184 24º 38′ 57″ N. 85º 31′ 54″ W.
185 24º 44′ 17″ N. 85º 43′ 11″ W.
186 24º 53′ 57″ N. 85º 59′ 59″ W.
187 25º 10′ 44″ N. 86º 30′ 07″ W.
188 25º 43′ 15″ N. 86º 21′ 14″ W.
189 26º 13′ 13″ N. 86º 06′ 45″ W.
190 26º 27′ 22″ N. 86º 13′ 15 W.
191 26º 33′ 46″ N. 86º 37′ 07″ W.
192 26º 01′ 24″ N. 87º 29′ 35″ W.
193 25º 42′ 25″ N. 88º 33′ 00″ W.
194 25º 46′ 54″ N. 90º 29′ 41″ W.
195 25º 44′ 39″ N. 90º 47′ 05″ W.
196 25º 51′ 43″ N. 91º 52′ 50″ W.
197 26º 17′ 44″ N. 93º 03′ 59″ W.
198 25º 59′ 55″ N. 93º 33′ 52 W.
199 26º 00′ 32″ N. 95º 39′ 27″ W.
200 26º 00′ 33″ N. 96º 48′ 30″ W.
201 25º 58′ 32″ N. 96º 55′ 28″ W.
202 25º 58′ 15″ N. 96º 58′ 41″ W.
203 25º 57′ 58″ N. 97º 01′ 54″ W.
204 25º 57′ 41″ N. 97º 05′ 08″ W.
205 25º 57′ 24″ N. 97º 08′ 21″ W.
206 25º 57′ 24″ N. 97º 05′ 47″ W.



.3 位于夏威夷群岛、茂宜岛、瓦胡岛、莫洛凯岛、尼豪岛、可爱岛、拉纳岛和卡霍奥拉韦岛的夏威夷群岛海岸附近由测地线连接的下列坐标范围的海域:

点 纬度 经度
1 22º 32′ 54″N. 153º 00′ 33″ W.
2 23º 06′ 05″ N. 153º28′ 36″ W.
3 23º 32′ 11″ N. 154º 02′ 12″ W.
4 23º 51′ 47″ N. 154º 36′ 48″ W.
5 24º 21′ 49″ N. 155º 51′ 13″ W.
6 24º 41′ 47″ N. 156º 27 27″ W.
7 24º 57′ 33″ N. 157º 22 17″ W.
8 25º 13′ 41″ N. 157º 54′ 13″ W.
9 25º 25′ 31″ N. 158º 30′ 36″ W.
10 25º 31′ 19″ N. 159º 09′ 47″ W.
11 25º 30′ 31″ N. 159º 54′ 21″ W.
12 25º 21′ 53″ N. 160º 39′ 53″ W.
13 25º 00′ 06″ N. 161º 38′ 33″ W.
14 24º 40′ 49″ N. 162º 13′ 13″ W.
15 24º 15′ 53″ N. 162º 43′ 08″ W.
16 23º 40′ 50″ N. 163º 13′ 00″ W.
17 23º 03′ 20″ N. 163º 32′ 58″ W.
18 22º 20′ 09″ N. 163º 44′ 41″ W.
19 21º 36′ 45″ N. 163º 46′ 03″ W.
20 20º 55′ 26″ N. 163º 37′ 44″ W.
21 20º 13′ 34″ N. 163º 19′ 13″ W.
22 19º 39 03″ N. 162º 53′ 48″ W.
23 19º 09′ 43″ N. 162º 20′ 35″ W.
点 纬度 经度
24 18º 39′ 34″ N. 161º 19 14″ W.
25 18º 30′ 31″ N. 160º 38′ 30″ W.
26 18º 29′ 31″ N. 159º 56′ 17″ W.
27 18º 10′ 41″ N. 159º 14′ 08″ W.
28 17º 31′ 17″ N. 158º 56′ 55″ W.
29 16º 54′ 06″ N. 158º 30′ 29″ W.
30 16º 25′ 49″ N. 157º 59′ 25″ W.
31 15º 59′ 57″ N. 157º 17′ 35″ W.
32 15º 40′ 37″ N. 156º 21′ 06″ W.
33 15º 37′ 36″ N. 155º 22′ 16″ W.
34 15º 43′ 46″ N. 154º 46′ 37″ W.
35 15º 55′ 32″ N. 154º 13′ 05″ W.
36 16º 46′ 27″ N. 152º 49′ 11″ W.
37 17º 33′ 42″ N. 152º 00′ 32″ W.
38 18º 30′ 16″ N. 151º 30′ 24″ W.
39 19º 02′ 47″ N. 151º 22′ 17″ W.
40 19º 34′ 46″ N. 151º 19′ 47″ W.
41 20º 07′ 42″ N. 151º 22′ 58″ W.
42 20º 38′ 43″ N. 151º 31′ 36″ W.
43 21º 29′ 09″ N. 151º 59′ 50″ W.
44 22º 06′ 58″ N. 152º 31′ 25″ W.
45
22º 32′ 54″ N.
153º 00′ 33″ W.
















.3美国加勒比海区域包括:
.1 位于波多黎各自由邦和美属维京群岛大西洋和加勒比海岸附近由测地线连接的下列坐标范围内的海域:

点 纬度 经度
1 17º 18′37″N. 67º 32′ 14″ W.
2 19º 11′ 14″ N. 67º 26′ 45″ W.
3 19º 30′ 28″ N. 65º 16′ 48″ W.
4 19º 12′ 25″ N. 65º 6′ 8″ W.
5 18º 45′ 13″ N. 65º 0′ 22″ W.
6 18º 41′ 14″ N. 64º 59′ 33″ W.
7 18º 29′ 22″ N. 64º 53′ 51″ W.
8 18º 27′ 35″ N. 64º 53′ 22″ W.
9 18º 25′ 21″ N. 64º 52′ 39″ W.
10 18º 24′ 30″ N. 64º 52′ 19″ W.
11 18º 23′ 51″ N. 64º 51′ 50″ W.
12 18º 23′ 42″ N. 64º 51′ 23″ W.
13 18º 23′ 36″ N. 64º 50′ 17″ W.
14 18º 23′ 48″ N. 64º 49′ 41″ W.
15 18º 24′ 11″ N. 64º 49′ 0″ W.
16 18º 24′ 28″ N. 64º 47′ 57″ W.
17 18º 24′ 18″ N. 64º 47′ 1″ W.
18 18º 23′ 13″ N. 64º 46′ 37″ W.
19 18º 22′ 37″ N. 64º 45′ 20″ W.
20 18º 22′ 39″ N. 64º 44′ 42″ W.
21 18º 22′ 42″ N. 64º 44′ 36″ W.
22 18º 22′ 37″ N. 64º 44′ 24″ W.
23 18º 22′ 39″ N. 64º 43′ 42″ W.
24 18º 22′ 30″ N. 64º 43′ 36″ W.
25 18º 22′ 25″ N. 64º 42′ 58″ W.
26 18º 22′ 26″ N. 64º 42′ 28″ W.
27 18º 22′ 15″ N. 64º 42′ 3″ W.
28 18º 22′ 22″ N. 64º 38′ 23″ W.

点 纬度 经度
29 18º 21′ 57″ N. 64º 40′ 60″ W.
30 18º 21′ 51″ N. 64º 40′ 15″ W.
31 18º 21′ 22″ N. 64º 38′ 16″ W.
32 18º 20′ 39″ N. 64º 38′ 33″ W.
33 18º 19′ 15″ N. 64º 38′ 14″ W.
34 18º 19′ 7″ N. 64º 38′ 16″ W.
35 18º 17′ 23″ N. 64º 39′ 38″ W.
36 18º 16′ 43″ N. 64º 39′ 41″ W.
37 18º 11′ 33″ N. 64º 38′ 58″ W.
38 18º 3′ 2″ N. 64º 38′ 3″ W.
39 18º 2′ 56″ N. 64º 29′ 35″ W.
40 18º 2′ 51″ N. 64º 27′ 2″ W.
41 18º 2′ 30″ N. 64º 21′ 8″ W.
42 18º 2′ 31″ N. 64º 20′ 8″ W.
43 18º 2′ 3″ N. 64º 15′ 57″ W.
44 18º 0′ 12″ N. 64º 2′ 29″ W.
45 17º 59′ 58″ N. 64º 1′ 4″ W.
46 17º 58′ 47″ N. 63º 57′ 1″ W.
47 17º 57′ 51″ N. 63º 53′ 54″ W.
48 17º 56′ 38″ N. 63º 53′ 21″ W.
49 17º 39′ 40″ N. 63º 54′ 53″ W.
50 17º 37′ 8″ N. 63º 55′ 10″ W.
51 17º 30′ 21″ N. 63º 55′ 56″ W.
52 17º 11′ 36″ N. 63º 57′ 57″ W.
53 17º 4′ 60″ N. 63º 58′ 41″ W.
54 16º 59′ 49″ N. 63º 59′ 18″ W.
55 17º 18′ 37″ N. 67º 32′ 14″ W.